印刷车间废气治理的位置、高程及管材尺寸

未知, 2025-05-09 17:23, 次浏览

印刷车间废气治理的位置、高程及管材尺寸








印刷车间废气治理系统的设计需综合考虑废气产生源头、处理设备布局及排放要求,其中废气收集位置、管道高程布置、管材尺寸是影响治理效果和系统安全性的关键因素。以下从技术规范、工程实践和设计原则角度进行详细分析:
 
 
 
 一、废气治理位置的确定
 1. 污染源定位与集气罩布局
    污染源位置:印刷车间的废气主要产生于印刷机、烘干设备、油墨调配区等位置,需在污染源上方或附近设置集气罩,确保覆盖污染物扩散区域。
    集气罩设计原则:
      罩口尺寸应不小于污染源扩散断面,满足d0/d > 0.2(d0为风管***征尺寸,d为污染源***征尺寸)。
      集气罩垂直距离H与污染源尺寸d需满足H/d < 0.7(若操作空间不足可适当放宽),避免废气逸散。
      典型布局:集气罩安装在印刷机上方3050厘米处,风速控制在0.50.8 m/s,捕集效率可达85%以上。
 
 2. 设备布局***化
    预处理设备(如喷淋塔、过滤器)应靠近污染源,减少管道长度;核心处理设备(如活性炭吸附装置、UV光氧净化器)可集中布置在车间外,但需考虑风管阻力与风机选型。
    案例参考:某书刊印刷厂通过调整覆膜机与印刷机间距至2米以上,增设隔热带,使废气捕集率提升27%。
 
 
 
 二、管道高程设计
 1. 水平与垂直布局
    水平管道:主风管通常沿车间***部或侧面架空布置,避免穿越生产区域,支管以***短路径连接集气罩。
    垂直管道:排放烟囱高度需根据《***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》设计,一般不低于15米,且高于周边建筑物3米以上。
 
 2. 坡度与排水设计
    管道坡度:水平管道需设置≥2%的坡度,坡向废气处理设备或冷凝水排放点,避免积液导致堵塞或腐蚀。
    排水点:每段管道***点设排水阀,便于排放冷凝水或清洗废水。
 
 3. 避障与安全间距
    管道与电气设备、高温热源保持≥0.5米间距,与人行道间距≥2米,防止热变形或人员烫伤。
 
印刷车间废气治理
 
 三、管材尺寸与风速计算
 1. 风管尺寸计算
    主管风速:通常取1215 m/s,支管风速取1520 m/s。
    风量计算:例如处理风量20000 m³/h,主管断面积=20000/(3600×12)=0.46㎡,对应矩形截面0.8m×0.6m,或圆形直径φ800mm。
    支管尺寸:若支管风速20 m/s,断面积=20000/(3600×20)=0.28㎡,可选用φ200mm圆管或200mm×150mm矩形管。
 
 2. 管材选型
    材质:***先选用不锈钢(304或316)或镀锌钢板,耐腐蚀且寿命长;若废气含酸性成分,需内衬玻璃钢或涂防腐涂层。
    管径规格:
      主风管:φ400φ800mm(圆形)或矩形截面(长宽比≤4:1)。
      支管:φ150φ300mm,长度不超过60米,避免阻力过***。
 
 3. 变径与弯头设计
    变径管:上下游管径差不超过20%,减少局部阻力;弯头半径≥1.5倍管径,采用渐变弯头。
    直管段:风机进出口保留≥5倍管径的直管段,确保气流稳定。
 
 
 
 四、设计依据与标准
1. 环保法规:执行《***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》(GB162971996),非甲烷总烃浓度≤120 mg/m³,甲苯≤40 mg/m³。
2. 技术规范:集气罩设计需满足1.0 < D0/d < 2.0(D0为集气罩口尺寸),风管阻力损失≤1000 Pa。
3. 安全要求:管道设防爆膜、紧急排放口,电气设备防爆等级不低于Exd IIBT4。
 
 
 
 五、总结与建议
 位置***化:集气罩靠近污染源,处理设备集中布置并远离生产区。
 高程控制:水平管道坡度≥2%,烟囱高度≥15米,避免交叉干扰。
 管材选择:不锈钢为主,风速匹配管径,变径与弯头设计需符合流体力学。
 案例参考:某印刷厂采用“集气罩+活性炭吸附+催化燃烧”工艺,主风管φ400mm,支管φ200mm,烟囱φ0.5m×15m,治理后排放浓度达标。
 
通过科学规划废气治理系统的位置、高程与管材尺寸,可显著提升捕集效率、降低运行成本,同时满足环保与安全生产要求。